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新时期中外人文交流事业发展有关精神,切实发挥高等院校在中外人文交流进程中的科研优势与智库作用,12月1日下午,学校在行政楼115会议室召开纺织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研究院)工作推进会,校长徐卫林、副校长黄运平出席会议,研究院全体管理人员与研究团队参加会议。会议由副校长黄运平主持。
会议伊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纺织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名誉院长李陵申通过视频致辞。首先,他表达了自己受聘纺织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名誉院长一职的喜悦和感激之情。他表示,人文交流是促进民心相通、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事业。在国家进入对外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纺织行业的国际化发展也走到了至关重要的阶段,中外人文交流将在中国纺织企业“走出去”的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认为,今天召开的研究院工作推进会意味着学校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将进入新阶段,并提三点工作建议:一是要高站位、高起点办好研究院;二是要求实效、求有为办好研究院;三是要实现长效可持续发展目标。
校长徐卫林对李陵申副会长给予学校发展一如既往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人文交流已成为中国对外关系发展的支柱,是推动双边和多边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高校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依托并发挥高校优势,积极推进产学研用合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是融入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政策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他希望,今后学校应加强与行业协会、兄弟高校、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间的合作,建立起研究院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工作机制。以研究院建设为依托,通过汇聚人才、加强科研等方式,充分提升学校人文艺术学科水平,切实发挥外语、经济、艺术和哲学等学科领域在中外人文交流进程中的促进作用。同时,学校应筹划设立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纺织人文课题,通过开展实质性研究有效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
副校长黄运平在会议中介绍了研究院管理和研究队伍拟建设方案,并提出工作要求。她指出,学校在立足纺织特色和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将根据《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武汉纺织大学合作共建“纺织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协议书》和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相关要求,进一步整合校内各级各类资源,稳步推进研究院各项工作可持续发展。她希望,研究院相关工作人员应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发挥各自在专业背景和研究特色等方面优势,以加强管理与研究团队建设不断推进研究院工作机制、工作能力建设,着力将其打造成集纺织行业研究、校企合作、教学和国际交流等功能为一体,且具有示范意义的纺织行业交流实践平台。
国际处处长林莉介绍了研究院成立的背景和前期工作情况;研究院副院长曹勇、谭燕保教授就研究院建设思路和相关工作提出具体想法与举措。全体会人员结合国家新时期“一带一路”对外倡议建设新理念与纺织行业发展趋势共同研讨了拟开展的具体研究课题。
会议期间,校长徐卫林、副校长黄运平为研究院全体特约研究员、管理人员颁发聘书。
据悉:自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与学校于2019年6月签署纺织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共建协议后,双方并秉持平等互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学校多元智库优势,先后拟定研究院运行章程,统筹设计并组织实施“走进武汉·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教育项目暨2020暑期线上国际课程,举办“云上聚慧·共谋发展”——后疫情时代全球纺织及时尚产业发展云论坛、“感知中国”——武汉纺织大学月面国旗科研展览参观交流活动、“美美与共·把我的家乡说给你听”——首届武汉高校多元文化交流论坛、“畅谈我眼中的民族英雄和家国情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中外学生多元文化交流论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中外人文交流与学术活动。同时,积极走访相关企业和政府园区,积极对接纺织企业在走出国门、转型升级、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需求,为促进纺织行业科研人文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增强纺织行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形象贡献了力量。
未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的复杂环境,学校将以此次会议为新的起点,准确把握中外人文交流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努力开创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新局面、丰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新内涵,为推动行业发展、促进民心相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以此为构建面向未来的“全球纺织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