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在辞旧迎新之际,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和武汉纺织大学共建的纺织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研究院)在湖北鄂东黄梅县首次开展以“见证乡村振兴?助推民心相通” 为主题的参观交流迎新年活动。活动汇聚了来自中国、俄罗斯、乌克兰、加纳、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津巴布韦等10余个国家的40余名中外师生,大家分别在黄梅挑花与戏曲基地、宛希俨、宛希先烈士陵园以及龙感湖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感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国共产党红色革命文化,共同见证当代中国纺织文化产业、绿色生态农业与旅游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新成果。
“千年古县”黄梅素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中外师生一行来到坐落于东山小镇的挑花基地和黄梅戏院参观学习。在黄梅挑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洪利和中国师生的共同讲解下,外国师生先后学习了这项根植于荆楚文明沃土中的刺绣艺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与传承创新。全体师生现场观摩了挑花技艺展示,欣赏了一幅幅精美绝伦并体现中国乡土民俗的挑花作品,并上前体验挑花刺绣手法。随后,聆听了《天仙配》、《女驸马》等黄梅戏经典选段,学习并感受黄梅戏唱腔及身段,大家对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中国文化深表赞叹,被中国文化艺术传承人潜心耕耘、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所深深打动。中国学生曾钰璇表示,文化跨越时空,沟通心灵,作为学校中外人文交流协会学生社团的一员,今后将在学习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各国文化融会贯通,积极参与中外师生交流互鉴活动,为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生、美美与共贡献青春力量。
下新镇宛希俨、宛希先烈士陵园是此次活动的第二站。在苍松翠柏掩映下的陵园格外庄严肃穆,在纺大杰出校友、下新镇党委书记田聪聪一行的讲解与陪同,中外师生相继瞻仰了宛希俨、宛希先革命烈士纪念碑以及下新红色历史文化陈列馆,并仔细观看纪念碑上刻有生动再现中国共产革命初期历史足迹的井冈山会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苏维埃政权以及南昌起义等浮雕展示,认真学习了两位烈士投身革命、为国捐躯的生平事迹,近距离感受那段血雨腥风的峥嵘岁月,共同接受中国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俄罗斯籍学生大山表示: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共产党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思想,随后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为了国家的生死存亡与民族的独立发展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令我们为之动容和震撼。如今,我们远渡重洋来华留学,更要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学成归国后报效自己的祖国。同时,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红日衔山、水天一色。中外师生一行最后来到龙感湖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考察新农村建设成果,观赏中国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秀美风光。只见,成百上千只白天鹅、白头鹤等候鸟在碧波万顷的湖面游弋戏水,构成了一幅当代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大家还参观了龙感湖自然保护区湿地科普馆,并与下新镇政府官员和居民进行谈话交流。当得知近年来黄梅在保护环境、游山观水的基础上,通过将生态水产农业、旅游业与纺织文化产业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和疫后复苏之路后,留学生们不禁竖起了大拇指连声赞叹。摩洛哥籍学生文博说道,乡村振兴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下新镇因地、因时制宜,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巧妙融入乡镇建设发展的各个方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不仅为造福子孙后代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也为世界各国乡村振兴以及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黄梅参观学习期间,国际学生还参加了一系列纺织行业学术交流活动。
据悉:“见证乡村振兴?助推民心相通”作为本年度学校中外人文交流的收官活动,首次以中外师生考察新时代中国通过文化传承与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新成果,感受高校通过发挥科研和智库优势,履行服务社会与行业发展等职能,探索以中外人文交流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形式。同时,通过开展追寻中共百年发展历史足迹等学习交流的方式告别意义非凡的2021年,迎接党和国家充满希望、继往开来的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未来,研究院将继续以“教学参观实践活动”、“多元文化交流论坛”和“演讲、征文、摄影及短视频大赛”相互衔接融合的模式,全方位、立体式持续加强国际理解和跨文化沟通教育,有效搭建起中外师生相互学习、交流分享的国际化平台;在中外人文交流进程中,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让更多外国师生读懂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优秀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文明成果;以国际教育教学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以中外人文交流促进纺织行业发展、世界各国民心相通、不同文明包容互鉴,以此打造具有纺大特色的中外人文交流新品牌,为推动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更大贡献。